“掌握防御性驾驶技巧,有效应对各种路怒症”

“掌握防御性驾驶技巧,有效应对各种路怒症”

“防御性驾驶”,专解各类“路怒症”

据中国江苏网报道,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底,全国公安交管部门查处的与“路怒”有关的违法行为共计1.56亿起。其中,强行变更道、不按规定让行等违法行为的查处量逐年上升。为了治理这一问题,江苏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于7月中旬开始部署,在整治期间,电子警察和交警现场执法将同时进行,严厉打击“路怒族”。与此同时,防御性驾驶这个词汇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那防御性驾驶到底是什么?对行车安全有什么作用?本期微交通节目中,常州市交警支队的民警对此做了解答。

“攻击性驾驶”的解药

“路怒症”,或者俗称“车斗气”,学术上称之为“攻击性驾驶”。表现形式包括强行并线、追赶斗气、胡乱超车等等。

如何避免“攻击性驾驶”?常州交警给出了解决办法:防御性驾驶是关键。

防御性驾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作为货车司机的一项职业要求。它最早在欧美国家流行起来,近几年才被世界各国所采用。由于效果显著,我国也开始研究和推广防御性驾驶理论。2011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继续教育大纲》明确了防御性驾驶的通用规则、方法和要求。

负责驾培工作的交管部门民警表示,防御性驾驶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时刻保持警觉的驾驶思维方式,“如果驾驶员都能用这种思维方式驾驶车辆,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遵循这五点,开车更安全

交警支队的民警介绍,防御性驾驶的核心在于“预防措施”,它将相关驾驶技能和驾驶习惯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形成了一套简单明了、科学系统的安全驾驶体系。这个技术有五个核心要点。

“掌握防御性驾驶技巧,有效应对各种路怒症”

第一,放眼远方,观望至少15秒的距离——对于行驶的车辆来说,良好的视线是安全行驶的首要保障。视力和观察技巧对视野影响尤为重要。防御性驾驶的法则要求驾驶员放眼远方,观望15秒后即将到达的地方,搜索至少15秒范围外的交通情况,以确保视野开阔。需要注意的是,在行车过程中,距离不是以米为单位,也不是以速度计算,而是以秒为单位。司机可以进行一个实验,在行车过程中找一个参照物,该参照物与车子的距离通常是自己在开车时观望的

最远距离。然后由副驾驶或乘客计时15秒。如果车辆到达参照物所需的时间不少于15秒钟,说明自己所定的视野太近了。多次实验后,将15秒视距作为一种观望习惯的范围。实验证明,当司机要停车时,从获取视觉线索、判断是否存在潜在危险、决定如何应对,需要经过感知、分析和决策三个过程,然后才开始制动。因此,司机需要15秒的时间来观察前方并预测并应对其他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危险。

“掌握防御性驾驶技巧,有效应对各种路怒症”

第二,洞悉四周,保持4秒的跟车距离,每5至8秒扫视侧、后视镜——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掌握自己的安全空间,识别周围相关和不相关的物体,特别注意潜在的危险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为了能够及时停车,车辆任何时候都应与前车保持适当的跟车距离,并注意后方车辆。根据实验数据,与前车保持至少4秒的安全距离可以避免交通事故。同时,避免与两边的车辆并排行驶,确保前方及左右至少一侧可以作为逃生路线。此外,司机应养成定期观察后视镜和倒车镜的习惯,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变更车道。一般来说,每5至8秒钟用余光扫视一次就足够了。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将迅速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14日 下午4:17
下一篇 2023年11月14日 下午4: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