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贝奖是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这个奖项从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人们普遍有疑问,诺贝尔虽十分富足,但他设置的奖金怎么能延续到今天呢?其实,接受诺贝尔委托的银行一直都在为其做战略投资。他的资金除用于发奖之外,平时都在按照比例配置在股票、房地产、固定收益资产等领域内。诺贝尔的匠人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确值得后人纪念,最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奖颁奖,在我们年年关注诺奖得主时,更应该把这位“诺奖之父”的事迹传递下去。
一、巧父慈母:诺贝尔的家族对他的熏陶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1833年10月份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家族并不大,只有父母亲陪在他身边,和同时代北欧盛行的大家庭不大一样。以夫妻两人为主、孩子为辅的“核心家庭”,有利于孩童性格的快速成长及独立能力的发展。小诺贝尔就受到父母性格的极大影响。
诺贝尔的母亲是一位娴熟温柔的知识青年,她出生于瑞典南部斯摩兰省的农民家庭,是诺贝尔父亲的贤内助。诺父青年参军,曾游历过地中海周边的多个国家。退伍后,诺父在当地的建筑学院深造,并成功地开办了一座橡胶工厂。但他的个性十分强悍、正直和严厉,在他的督促下,小诺贝尔一直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从来都不敢懈怠。
19世纪的斯德哥尔摩
在诺贝尔幼年时,他的家庭境况并不太好。父亲为了企业的兴旺,一直辗转东欧各国经营生意拉赞助。诺贝尔的营养状况也很差,身体瘦弱多病,并不像父亲那样高大强壮。读小学时,诺贝尔还时常因发烧、腹泻等身体原因请假,这可能跟他较为压抑的生活环境和进食不佳有关。
所谓“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倒着说来也成立。老诺贝尔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还是凭借自己对技术发明的不朽热情迎来了事业的春天。诺贝尔曾说过,他将父亲视为“一生的偶像”。他的父亲为了照顾他病怏怏的身体,独自钻研了好久,终于为其发明了家用的取暖锅炉系统。这种锅炉曾在瑞典风靡一时,也令诺贝尔家族一举“成名”。
青年时代的诺贝尔
之后,老诺贝尔将他在青年时代就发明过的“诺贝尔机床”推广开来,从瑞典当地的工厂开始,他让这种能够借助滚轮力量释放压力的工作台风靡了北部欧洲。不过,老诺贝尔的个性始终是带着点古怪的。他那过人的激情和精力以及火爆的脾气经常让他失去合作伙伴的理解,他对经济事务的处理不当,曾错失好多来之不易的商机。因此,小诺贝尔的青年时代也并非十分富足。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小诺贝尔自然耳濡目染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对科学事业的兴趣。人们都知道,诺贝尔因对炸药的改制而成名,早在幼年时代,诺贝尔就已经开始接触炸药了。1842年,诺父带着家人迁居至俄国的圣彼得堡,他受雇为矿山制造烈性炸药和工用机床,小诺贝尔因此能够经常看到父亲尝试改进炸药的实验,这为他今后的科学研究做了有益的铺垫。
东北欧的经济中心:圣彼得堡
二、坎坷之路:从困境中逆袭的天才
从迁居俄国开始,诺贝尔得以进入贵族学校学习。在俄接受的精英教育对他今后的科研生涯极其重要。在此期间,诺贝尔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的书写与表达,并师从俄国著名化学家尼古拉·尼科莱维奇学习化学。此后,青年诺贝尔先被派往巴黎学习化学,随后又被送去美国进修,还曾短暂跟随著名海军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工作了一段时间。
精通文学、化学原理和实践技术的诺贝尔更像一位全才了。在巴黎的时候,他同导师索布雷洛一起进行化学研究。由于导师是硝酸甘油的发明者,他一再向诺贝尔“吐槽”硝酸甘油的稳定性差、极易爆炸等特性,这刺激了诺贝尔进行思考。天有不测风云,诺贝尔的家族企业在1859年濒临破产,他们在俄国的工厂也被当地人收买。诺贝尔不得不返回斯德哥尔摩,靠着专业能力开办了一家研制矿井炸药的工厂。
诺贝尔在实验室中
诺贝尔和他的父亲再次“白手起家”,两人从父子关系变成了合作伙伴。这有利于激发两位天才蕴藏在体内的创造力。他们合伙在庄园中进行炸药实验,以期解决困扰工人们很久的安全问题。因为诺贝尔的亲人曾在爆炸中遇难,父子二人遂将解决这个难题作为一种执念来追求。
1863年,诺贝尔发明了一种操作便捷的“雷管炸药”。他改进了传统炸药极易因碰撞和摩擦发生点火反应的弊端,将引线和黑火药单独放在雷管的“插头”位上。这种插头在不使用时不接触硝化物,而在准备引爆时,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插头插入管内,其中的致爆成分会在不久发生反应。这样一来,在矿山开采或道路修筑的过程中,工人们再也不会遇到严重的爆炸事故了。
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煤矿工人们
但是,由于硝化物天生活跃,对配比要求很高。若将其烈性减小,很可能起不到爆炸所需要的效果;但若将其效果增强,同样会带来不可知的后果。同时,硝化甘油的不稳定性还容易在储藏和运输的时候发生风险。事实上,诺贝尔的硝化甘油工厂曾于1864年发生过爆炸,他的弟弟和一些工人就曾殒命于此。
瑞典政府为保证市民的生命安全,曾严令禁止诺贝尔等人在工厂中继续研制炸药。但诺贝尔并没有选择放弃,他将实验室转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轮船上,这才躲过了行政署的监察。在一次实验中,诺贝尔将一个装有硝化甘油的小瓶碰碎了,流出的液体被摆放在一旁用来“缓震”的硅土吸收。
瑞典仍然保留的“诺贝尔实验室”
倾泻的硝化物在沾上硅土后并未发生烈变!这使诺贝尔震惊不已,他意外地发现了硅土与硝化甘油的混合物性质更加稳定的特性,最终解决了炸药生产和搬运中的安全问题。
从此以后,诺贝尔在欧洲一举成名。他为这种新产品命名为甘油炸药,并在英、美等国先后申请了专利。这类炸药以其烈性强、稳定可控和操作方便闻名于世。正巧19世纪末欧美等国正忙于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他的炸药被各国竞相购置,用于隧道引爆、开辟公路、修建桥梁和疏浚运河等活动,诺贝尔遂成为时人心中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诺氏炸药”在拆除废旧建筑中的作用
文史君说
1895年,诺贝尔在巴黎因心绞痛去世。人类从此痛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他的科学精神将成为一种文化遗产,永远光照后世。当他的遗嘱正式公之于世时,给他的朋友和家人都带来了震惊,诺贝尔承诺将其遗产存放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这笔资金将被用来资助热爱科学研究的后人。这就是诺贝尔奖的来历。
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参考文献
索赫曼:《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一生》,花城出版社,1997年。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将迅速删除。